“津城”發展離不開有誘惑力、有活力的國際消費城市,“濱城”發展離不開綠色生態智慧港口口岸經濟發展和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構建雙城發展格局更離不開金融創新驅動。
天津服務業占經濟比重64.4%,而在現代服務業中,金融產業規模、層次和水平尚未成為一個城市發達程度的顯著標志。突出反映在:一是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還不高。二是利用資本市場融資規模能力不強,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衡,吸納和集聚金融資源配置能力較弱,上市企業較少。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投資占全市投資比重偏低。濱海新區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區,在金融產業發展中仍存短板:一是關鍵領域深化方案落實落地尚未有重大突破,與先進地區仍存差距。自貿區深化方案完成率只有58.3%。二是作為開放的核心領域和深水區,金融業創新發展水平和后勁仍顯不足。區內創新成果案例數量逐漸減少,呈現業務發展與創新能力整體下滑的趨勢。三是投資便利化、金融國際化的競爭優勢不甚明顯。轉口貿易、離岸貿易等跨境類創新業務不多。四是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帶動作用不甚明顯,國際競爭力產業高地不多、標志性創新品牌甚少。融資租賃業占全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但復制應用范圍不廣。
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把金融納入產業體系支持構建雙城發展格局。將金融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重發展,改變產業結構偏重偏舊偏初級的現狀。建立起與數字智能經濟相適應的金融獲得機制。把金融當成高端產業來發展,體現包容性和普惠性,融入到雙城格局發展中。金融業務要面向能帶動90%就業、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小微企業,將觸角延伸到先進制造、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行業和企業。
二是金融創新支持“濱城”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利用國家批準濱海新區為國家新基建試點的有利時機,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實現政銀企平臺化、生態化轉型同步,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的共同體。在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數字經濟創業創新企業信息收集、披露和信用評價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和有效傳遞,以此打破“唯抵押物論”的束縛。
三是發展貿易金融,構建“津城”“濱城”聯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立足京津冀協同,開展更大開放度的壓力測試。爭取成為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區,發揮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先發優勢,在“濱城”建設區域性碳金融市場體系,成為京津冀乃至北方碳排放交易中心和碳金融創新實驗區,加快產業金融向服務貿易和投資金融轉變。
四是彰顯“濱城”新動能轉換,在重點優勢領域力爭全國三個第一。加快中國金融租賃資產登記流轉平臺建設,力爭在全國率先把跨境租賃開辦企業數量、業務品種、市場份額和效益全國第一。突破已具備離岸賬戶資格的招行、浦發、交行、平安銀行外,允許工、農、中、建等大銀行設立離岸業務部,離岸金融擴圍爭取全國第一。圍繞數字經濟發展,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金融支持體系和獲得機制,成為踐行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全國第一。
五是利用資本市場手段,支持雙城發展。擴大直接融資比重,發行區域性新基建基金或產業基金,打造基金中心。加快建設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濱海柜臺交易市場與京津冀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共同構成的證券市場體系,使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都能夠獲得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金融資源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