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原 李寧馨)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而高校是原始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如何破解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瓶頸問題,九三學社天津市委會日前調研出招。
《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5.4%,而高校僅為3%,提升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當務之急。
九三學社天津市委會調研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缺少銜接,不能轉;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屬于職務發明、國有資產,不敢轉;高校院所科研評價體系中缺少成果轉化導向和激勵,不想轉;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體系不健全,不會轉。
針對不能轉、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現象,九三學社天津市委會提出,要建立科技企業面向高校院所定期發布技術需求的長效機制,鼓勵科技型企業建立專家工作室、產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定期開展校企技術交流,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產教融合研發新模式。要加強成果轉化法規條例政策落實,建立科技成果披露和勤勉盡責容錯機制,健全專利授權、技術入股等成果轉化實施細則,消除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產權相關的政策盲點和模糊地帶,形成若干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模式、落地實施案例,從根本上解決“不敢轉”問題。
“建立成果轉化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十分重要。”在調研組看來,要在項目驗收、職稱晉升等評價體系中同等對待成果轉化和論文,并強化成果轉化的導向作用。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成果的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探索超額收益讓渡、風險補償、技術入股等機制,以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新模式,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解決“不想轉”的問題。同時,建立成果孵化轉化的專業機構和中試平臺,為科研人員提供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技術孵化、市場定位、產品推廣和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專業指導和服務,全面服務打通從原理性樣機到工程樣機再到產品的“最后一公里”。
|